当前位置: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> 时政要闻

寇山:麦秆上的“舞者”

编辑:李艳荣  |  发布时间:2017-11-23   |  来源: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

寇山在他的工作室兼展室

  麦秆入画,他以一颗匠心,择一艺坚守,从青春至暮年,面对即将消失的传统艺术,他固执地选择了坚守。30年时间,点草成金,化腐朽为神奇,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,以专注连接起深刻的乡土情结,把正在消失的民间文化兑变为人们内心的华美记忆——

记者/李一舟 白雪萍 摄影/王呈祥

  【核心提示】

  人民公社时期,一部相机打下了最初的艺术根底。70年代,在村学校带体育课教书育人桃丰李硕。80年代,无意观展触发他以麦秆作画的念头。潜心研习,对贴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无法割舍。3年工艺美术厂长,提升了不擅丹青却无师自通的美学基础。

  他是寇山,一位普通农民。

  忻府区张家庄,村口不远处的一簇小四合院里,寇山降阶相迎。

  展室和工作室是一体的,连同他准备开展的教学活动,也在同一个屋檐下。

  墙上挂着的,是他装裱好的作品,有山川日月、人物造型、飞鸟走兽,也有古今中外人物肖像,更有《四美图》,忻州当地名人版画也不少,元好问、貂蝉等,不一而足。

  他说,自己只是一个农民,但却热爱传统有文化的东西。

  话题自然从他的热爱开始。

  脑子灵光海鸥相机奠基础

  他的经历不是很复杂,却都透出一个“精”字。在70年代,在忻府区张家庄村里,他就是一个“能人”。

  长于农村的他生性聪颖,喜欢钻研新鲜事物。当许多人照相都得到照相馆时,他已开始自己搞摄影,120元买了部海鸥相机成其所爱。最初并不懂咋照,便从新华书店买回一本有关摄影的书,每天翻看,每天有所得,然后就装上胶片摆弄。

  简单的拍照技术有了,照完咋冲洗?想来想去,进城买来了显影粉和定影粉,看说明,再钻到菜窖里,用木盖盖上窖口,再以麻袋盖上木盖,避免透光,在“暗室”里冲洗起来。

  “开始掌握不好比例,冲得特黑,相片上的人黑得像非洲难民。慢慢摸索着,才好了。”

  自此,别人每天被高音喇叭催促得下地劳动,他则背着相机,走街串巷地照相。有时候的背景只是一块红布,有时候则是一张画有山水桥廊的背景,选好位置、摆好姿势、快门定格,在把照相所得部分上交回队里后,再去照,再去摄。

  如此,等周围照相的人多了时,他却放下了相机,画好布景,再卖给照相的人。那时候,寇山的风景布成了方圆照相师傅的“标配”,虽然还是山水桥廊、自然美景,但经过他加心在意的点染,还是很有市场的。

  “我喜欢文化生活的东西,花草、虫鱼、蜜蜂都是我的目标,有时候我也拍村民生活,白天劳动,晚上洗相。天性就有一种对未知事物的认知和好奇,所以,总爱追随,总会用心,又总能上心。”

  教书育人恒心毅力终养成

  1972年,他在张家庄小学教书任民办教师,带体育课。

  他天生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人,每个清晨,会亲自带着学生绕城长跑,从云中路跑到古城门楼再折返,那时候,整齐划一、铿锵有力的队伍,总是忻州最早国道上的亮丽风景。

  也就是那年,忻州首届冬季环城越野赛,寇山带领的学生得了团体第一名。第二天,他自己又取得了个人万米长跑第二名。

  “环城越野,尽是些专业团队,师院、部队、企业,厉害选手很多, 140个参赛队员,我们的学生属于很业余的,可是却赢了。尽是平时锻炼的成果,所以,只要付出,还是有收获的。”

  也就是那时起,他开始了自已日复一日的坚持。每天晨时即起,蹲马步、慢跑、倒立,各种姿势,风雨无阻。至今72岁了,每天要练习单杠、倒立3分钟。为了预防老年痴呆,他每天还要从台阶上下起跳20次,从无间断。

  在他的影响下,家人和村民们也跟着他一起走走、跑跑,眼下又增加了广场舞,村民们在老寇妻子的带领下,每天在空地上活力四射地运动着,乐此不疲。

  时至今日,夫妻俩身体棒极,寇山面色红润,腰杆直挺,用他自已的话说,“没毛病,就是精神。”

  偶然观展痴情爱上麦秆画

  侍弄麦秆画,缘于一次和同村好友的北京之行,是在1984年。

 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观各省展厅,他惊叹于祖国的博大、艺术的无涯,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强烈打动了他。在山东厅,他就看见了以高粱秆制成的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,那些制作大气磅礴、巧夺天工,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,内心同时在激烈翻腾:高粱秆在忻州到处都是,别人能做到的事,我们为什么不能?为什么不能试试?

  回家后就开始琢磨,但高粱秆的干、脆、易折,怎么也摆弄不了。为了找原料,他跑遍了郊野山村,后来,田间地头那些普通不过的莜麦秆,居然成了他手中可以展示技艺的“尤物”,更成了他一生为之倾心的作画材料。

  每年的收获季,他会到长势好质量优的静乐县亲自收割莜麦,穗儿还给人家。秆子收回后,进行分拣、沤制(敷煮)、着色、干燥,整个过程,一点儿都不简单。

  渐渐地,他摸索并掌握了一套莜麦秆的软化和防腐技术,仅凭参观时惊鸿一瞥的点滴印象,在没有名师指点、没有资料参考的情况下,开始了艰难的创作之路。

  虽然有着多年的摄影基础,又掌握了麦秆的处理技术,但总难达到理想境地。成堆的麦秆、木板、画布被倒进垃圾堆,夜深人静,人们睡意正酣,他的思绪还在麦秆中翩飞,一次次地翻阅书本,一次次地端祥拍摄回的照片,无数次剪裁,无数次粘贴……只笃定一个信念:别人能做到的,自己也一定能行。

  整整三年,寇山在凌晨两点前没上过床,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。他常常蹲在月明星稀的院子里,看晾晒着的不同颜色的麦秆,脑子里便有了不同的构图。有时候会因为构想一幅画面,彻夜难眠。

  功夫真的不负有心人。当那些普通麦秆勾勒成一幅幅可以惊艳的傲竹、幽兰、鸟兽、仕女等艺术品时,他迎来了花明柳暗

  砂轮作笔美学水准得提升

  城关公社领导登门访贤,请他担任地区工艺美术厂长,寇山欣然应了。

  正赶上流行在玻璃上作画的工艺。当时的常见物品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百姓家里常见的靠山镜——以四块玻璃组成,左边、右边和上边的玻璃,就像门上起着装饰作用的对联,绘有色彩鲜艳的吉祥图案,是人们结婚时的必备物件。

  玻璃作画、雕花,这是之前没有做过的,他便开始查阅大量资料:砂轮磨刻过程中产生的热量,如何不使本就易碎的玻璃炸裂;如何能在玻璃背面反着画、反着写字、反着磨,而不对作品造成损坏,以至前功尽弃……

  一次次的研磨,一次次的实验,硬是凭着潜在的灵气和悟性,掌握了这门技术,于是,贴近百姓、色彩鲜艳、立体感强、表现形式新颖的玻璃画,果然大受市场欢迎。

  据寇山回忆,因为受当时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影响,人们的审美相对单纯,但对于工艺的精细程度和最终呈现还是有强烈要求的,即使是“以砂轮为画笔”,但技术纯度只能是更加谨慎。

  所以,他只能认真再认真,“琢磨起来就发痴,画起来更是不吃、不喝、不睡觉,也只有这样,才能把画画好。”

  “工艺美术厂的经历,也是没明没黑的日子。因为是一个全新的事业,基本是从头开始的,不过,那可真是一段美好的过程,我的美术基础、理论、版面设计后来都有了提升。”

  “他就是个做事认真的人,也爱动脑筋,多大块玻璃,可以一划到底,从不失手。”老伴说起老寇,神情愉悦。

  之后,他辞去厂长职位,全身心投入到麦秆画的创作中。

  点草成金式微行业伴终生

  寇山说,麦秆画的特点是形式丰富,制作工艺精细。他很喜欢黄土地上这些色泽鲜亮的作物,有韧性、幅面大,金属感又好,而且不会裂缝。

  据他介绍,与其它艺术形式不同的是,麦秆贴画定稿之后,还得运用自已的智慧,在画布上进行二度创作,因为,每粘贴一片素材,都要根据实际情况,进行灵活调整,使其高低错落,构图布局更合理、更美观。

  所以,他很注重作品的层次、美感、内涵,颜色运用、画面配置。创作时,总是几天不出门,粘贴的过程中,也总要仔细揣摸,还是不像时,就出门溜溜,在村子里走走,或者到地头捡拾回几根枯树杆,略略修饰,便成了小工艺品,然后,就有了感觉。

  长此,麦秆画丰富的表现形式、精细的制作工艺,在寇山心中悄然扎下根,吸引着他不断向前。

  据介绍,经过多年的创新、完善,他的技艺也更加精巧,他融合了刺绣、泥塑、木雕等各家之长,把一根麦秆切成毛发丝般细滑,甚至对传统的麦秆画进行改良,人物的制作,也是学习了油画的技法,更加流畅逼真,工艺更加精巧。

  一度时期,只要稍加留意,忻州街头的宾馆饭店、高档购物场所乃至讲究艺术品位的人家居室,寇山的麦秆画悄然相伴,枝枝劲竹、株株幽兰、点点雪梅迎风摇曳、滴露吐翠,视之倾心,品之有味,独树一帜。寇山也不再是村中田舍郎,而是开创先河、独领风骚的艺术家。

  2005年始,他历时两年创作了大型麦秆画《水浒108将》,画面气势恢宏,人物栩栩如生。2012年,作品《四美图》被山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。2013年,他被忻州市人民政府授予“忻州市工艺美术大师”称号,同年,为了保护麦秆画这一文化遗产,带动村民共同富裕,寇山带领村民成立了“忻州市忻府区寇山麦秆贴画农民专业合作社”。

  连续三届山西省文博会,他都有参加,面对如潮的观众,他只管扯着嗓子介绍自己的作品,以及如何构图、如何搭配,可劲、卖力。

  “制作过程虽然辛苦,但我从来没想过要放弃,我是将爱好当作事业打理的,所以很开心。”

  眼下,除了工作室,寇山准备在明年节假日招收些有美术基础的孩子们,教他们作画,甚至考虑能不能走进高校和中小学校园,办班推广麦秆画。

  他说自己不保守,从来没有私心,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,他会手把手地悉心指导。

  “兜兜转转,酸甜苦辣难以言喻,回首间,惟有这麦秆贴画,成了解不开的情结。”

  寇山感慨。

  【相关链接】

  麦秆贴画,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兴盛于明清,因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,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,经烫色或染色,用“撕、剪、刻、抢”等特技工艺,或平贴,或直接用麦秸逐层粘堆而成画面,是一种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剪贴艺术,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,是我国古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。

寇山在制作麦秆贴画

《貂蝉拜月》

《佛教圣地五台山》

《水浒108》

《四美图》

制作麦秆画的莜麦秆

?

?

相关阅读

精彩图片